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累和凝聚的过程。中国传统节日种类繁多,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容。2008年起,国家法定节假日新增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1.春节

时间:狭义为正月初一,广义为正月初一至十五

古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朔、岁潮、新正、首座、三元(“正”即正月之“正”)。

俗称“过年”。

春节是指中国文化圈中传统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过年、过年、过年,但又称为过年、过年、口头过年。在古代,春节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作为新年。一般认为,新年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才结束。春节、新年的概念最初源于农业。古时候,人们把谷物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合部》:“年,五谷熟了。”春节(农历新年)起源于何时已无从得知,但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岁首和岁末(十二月节)祭祀神灵、祭祖的活动在中国。

“年”这个名字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于岁首(年初)的确定(换句话说,月份的排列),也与天文历法有关(如上所述)。相传夏为寅月(今农历正月),商为丑月(今农历十月)。二月),周为子月(今农历十一月,即冬至月),秦为亥月(今农历十月)。直到西汉时期,夏政才恢复,并定寅月(今农历正月)为岁首。至今仍在使用。

其实,古代的“春节”指的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相关传说:

中国古代有一种怪物,名叫“年”,头上长着长长的触手,极其凶猛。“年”终年生活在海底深处,只有在除夕夜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危害人民。

因此,每到除夕夜,村村寨寨的人们,不分老幼,纷纷逃往深山,躲避年兽。

今年除夕夜,桃花村的人们正在扶老携幼进山避难。村外传来一位乞讨的老人。他拄着拐杖,胳膊上挎着一个袋子,银色的胡须飘逸,眼睛就像明亮的星星。村民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囊,有的赶牛羊,到处人声喊叫,一片狼藉、恐慌的景象。这个时候谁还有心去照顾这个乞讨的老人呢。

只有村东的一位老妇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赶紧上山,躲避年兽。老者摸着胡须,笑道:“如果婆婆让我在家里住一晚,我一定会把年兽赶走。”老妪大吃一惊,仔细一看,只见他一头白发,一张稚气未脱的脸,精神坚强,气度不凡。但她还是继续劝说,老乞丐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背井离乡,到山里避难。

半夜时分,年兽闯入村中。发现村里的气氛与往年不同:在村子的东头,老妇住在她丈夫的房子里,门上贴着红纸,屋里蜡烛灯火通明。年兽浑身颤抖,发出一声怪叫。“年”瞪了婆婆一眼,然后尖叫着向她冲了过来。当他快到门口的时候,院子里突然传来“嘭嘭嘭”的爆炸声。‘年’全身颤抖,不敢再前进。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焰和爆炸。这时,婆婆家的门大开,只见院子里有一个身穿红袍的老者在笑。“年”吓得脸色发白,狼狈地跑开了。

第二天,正是农历正月初一。从避难所回来的人们惊讶地发现村庄安然无恙。这时,老妇恍然大悟,赶紧把乞讨老人的承诺告诉了村民。村民们纷纷赶往老太婆家。他们看到她家的门上贴着红纸,院子里一堆未烧的竹子还在噼啪作响。一阵铃声响起,屋里几根红蜡烛还亮着……喜出望外的村民们穿上新衣、戴上新帽,庆祝吉祥的到来,走亲访友。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了周围的村庄,人们都知道了如何赶走年兽。

从此,每到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贴红对联、放鞭炮;家家户户都点着蜡烛,守着除夕夜。大年初一一早,我们也走访亲戚朋友问好。这一习俗流传得越来越广,已成为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适用领域: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满族、蒙古族、瑶族、壮族、白族、高山族、赫哲族、哈尼族、达斡尔族、侗族、黎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但节日的形式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是深刻。

风俗:

熬夜、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吃香肠、吃腊肉看春晚(近年来才有)

2、二月二龙抬头

龙抬头节(2月2日,南方称“社日”,北方称“龙抬头节”),又称“春耕节”、“农耕节”、“春龙节”,是传统节日。汉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俗称青龙节。相传,这一天是龙抬头的日子。端午节是中国城乡的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敬龙祈雨,以求神保佑五谷丰登。

节日习俗:

华胥家族举办的“龙头节”,充满了崇龙的思想。人们相信,龙掌水、降雨,决定五谷丰登,不可触犯。旧时的这一天早上,人们要祭拜年子。传说念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甚至竖起滚轮,表达“龙抬头”的意思。俗话说:“正月不剃头,剃头舅舅就会死”。因此,大人和小孩常常在这一天剃头,意思是剃“龙头”以示高贵和吉祥。妇女不准做针线活,怕“刺龙眼”;不准磨面粉、米、推车,以免“断龙腰断龙尾”。

事实上,“正月不剃头,剃头你舅舅就会死”。这其实是一个谣言,里面的“死叔叔”其实就是“怀旧”的变读音。

、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11.冬至:每年12月21、22日或23日

习俗:吃饺子,吃汤圆,喝羊肉汤

意义:冬季的开始,祭天祭祖。

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都要祭天祭祖。

12.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习俗:吃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面

意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节的到来,就意味着离中国传统的春节越来越近了,浓浓的年味,在空气里蔓延开来。在这个芳香弥漫的腊月时分,品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不仅养生,更寓意丰收美好。

13.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习俗:除尘、吃灶糖

意义: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腊月二十三小年也被视为过年的开端,祭灶节在古代其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古时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全家来年平安。

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3、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

4、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

5、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6、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

7、清明节(公历4月5日后);

8、”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9、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10、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11、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12、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13、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

14、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

15、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中国26个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下:

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腊八节、冬至节、祭灶节、除夕。节日不同,蕴含的寓意也不—样,各地的习俗也虽有差别,但出入不大。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春节起源上综合原始信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因素以及后世节俗遗迹来看,由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活动演变来的。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称春节。

时间:原始意义年节是干支历的立春,后来演变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现今春节时间为: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别称:岁首、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等。

中国的八大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的八大节日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是我们特有的特色节日。

春节(正月初一)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据《盘古王表》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上古时期以此年头岁尾举行祭神祭祖活动。传说年兽怕红、怕火、怕爆,大年初一出没,所以每逢大年初一这天,就有拜年、挂年画、贴窗花、放鞭炮、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舞狮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

元宵节(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出门赏月、燃放焰火、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还有扭秧歌、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赶毛驴等传统民俗表演,以屋子和克兰最为出名!

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西乡又叫大寒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清明”节气由此得名。是古人根据天象物候、四季循环确定出的节气。清明时节大地呈春之际,郊外踏青是古人们的节气主题;随着历史的发展,在郊外踏青的同时亦将扫墓祭祖作为清明的礼俗。祭祖与踏青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传承千年,至今不辍。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天中节、龙舟节等等。端午节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节,起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端午节文化。这天人们吃粽子,家家门窗插艾枝,小孩手脚腕带五色线,成人喝雄黄酒,意为消瘟避邪,此俗承袭至今。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期,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重阳节(九月初九)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孟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冬至节冬至(阳历12月22日前后)

冬至节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上一篇: 五台山住宿多少钱一晚(五台山住宿多少钱一晚民宿)
下一篇: 下半年飞机票是不是贵点 国航随心飞2021下半年有吗(下半年航空公司还有随心飞)

相关资讯